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群星璀璨 >> 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字体: 】 阅读次数:2695
撑起环境“保护伞” 担当绿色“守护盾”——记第十三届“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
2015-06-08

人物简介:潘丙才,男,1976 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系主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系主任。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重大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次,国际性学术奖励 2 项。

在许多人眼中,他阳光帅气,年轻有为,事事敢为人先:20 岁刚出头就穿梭于工厂与学校之间,埋头钻研污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工作;博士还没毕业就参与创办公司;31 岁便成为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就是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潘丙才。

谈“化”不再色变

上世纪 90 年代末,谈到化学生产,人人畏惧,国内掀起了一股环保热潮——凡是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都会被要求关闭生产。1997 年,潘丙才本科毕业,并成为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我国水处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张全兴院士。

“我在想如何才能让企业达标排水,既保持自身的生产力,又不污染水。化工污水看起来五颜六色,如果能够回收这些污染物, 它们就能变成宝贵的资源,可以再利用。”在导师的指导下,潘丙才按照“分离回收污染物”的思路,将高分子材料创造性地应用到了化工环保领域。

针对化工污水处理,他研究利用树脂快速处理深度有机污染物,围绕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方向,较为系统地解析了树脂吸附材料高效分离净化有机毒物的性能与作用机制。作为主要发明人,他一口气发明了 10 多项以树脂吸附为核心的有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并投入产业化推广应用。

企业家与学者的转换

当潘丙才还是个毛头小伙时,就特别有产业化头脑。

刚做水处理研究那会儿,他频繁跟随导师下工地,“那时,我经常去工厂里做污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工作,从设计、安装、施工、运营甚至到参加谈判,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潘丙才告诉记者。

所以,创业对他来说已早有基础。2001 年,博士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参与创办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他至今仍然记得,投资方被高分子材料水处理技术深深打动,公司成功融入第一笔资金 1 200 万元时的情景。

从那之后,他就开始了白天黑夜连轴转的日子。兼任公司的市场部经理,白天他在公司工作,晚上回家挑灯夜战做学问,一天常常只睡四五个小时。

公司的第一个客户是苏州的一个生产染料中间体的企业,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旁,因为废水难处理,企业几度走到“死亡”的边缘。潘丙才和他的师兄弟根据企业的情况,研发了一套先进的水处理装置。冒着近 40 摄氏度的高温,他与工人一样,光着膀子在现场干活,指导安装设备,帮助企业成功解决了污水处理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功转让给 8 家企业,国内市场覆盖率达 90% 以上。

小纳米中的大世界

2005 年以后,随着对水中污染物深度处理的需要,他开始涉足以纳米材料为核心的深度处理和安全控制领域。“污水中的重金属、氮、磷、砷、氟等含量非常小,但是毒性很大,我们设想用纳米材料将其吸附。但纳米材料应用起来难度大,一方面放入水中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分离;另一方面性质越活泼,易发生团聚。”

最终,潘丙才和团队将纳米颗粒放进一个稳定的骨架里,解决了这一难题。他向记者形象地解释说:“这个骨架就像一个球形的笼子,笼子里有很多小房子,可以让纳米颗粒跑不出来,也不能聚合。”他们还为纳米材料加上电荷,污水在装置中仅停留 2~3 分钟,微量污染物就能够被快速捕捉并处理。仅针对此方面的研究,他就获得了 11 项发明专利,建立了一条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应用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创新应用的步伐永不停歇:2008 年,以纳米氧化铁复合材料深度处理砷污染地下水技术,为山西平遥杜家庄乡 3 000 多人提供了安全的饮用水;2011 年,用纳米复合材料建成日处理量 800 吨的电子电镀生产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业化设施;2012 年,国内最大的笔电线路板企业采用同类技术建成年处理 230 万吨废水的工程装置,工程建成投产后,一直稳定运行至今……

谈到未来的发展,潘丙才很有信心,“当下,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能够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 改善我们的环境, 为生活带来碧水蓝天,我感到很自豪,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江苏’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夏文燕)

作者:
责任编辑: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