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 “八大”以来工作回眸
【字体: 】 阅读次数:3726
激涌创新谋跨越 求真务实促发展
2015-06-08

(常州市科协)“十二五”以来,常州科协认真按照省科协“八大”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以“三服务一加强”为工作基石,积极组织和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投身创新创业、 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 科协事业持续推进, 各项成果相继涌现、团体形象不断确立,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三个打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一)打造学术品牌,浓厚氛围

五年来,持续打造“科技论坛”“学术活动月”“科技咖啡馆”等不同层次学术品牌。先后围绕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重点举办“核电、半导体照明、物联网、纺织新材料、航空航天、科技金融、区域创新发展、青年创新创业”等热点专题 1 500 多项学术活动,推介新技术、新成果 200 余项,共有 10 多万人次科技人员参加了活动,较好地确立了学术交流主渠道的社会地位。


(二)打造科技服务平台,服务创新

五年来,大力实施产学研“彩虹工程”,积极组织在常高校与园区、乡镇、企业联盟开展产学研对接和成果发布 40 多场次,赴深圳、沈阳、西安等地举办技术项目对接10 多场,促成 200 多项技术成果、人才合作和技术服务落地生根。开展专利推广,利用中国科协资源,推广国外逾期专利信息 3万多条,促成 200 多家企业建立专利服务点,缩短了研发周期。持续举办全市性的科技创新大赛,评选资助项目 400 多项,为广大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创新平台和有力支撑。


(三)打造科技智库,服务决策

率先在全省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打造专家智囊库,首创《常州自然科学》期刊,为机关和企事业科技人员提供最新科技产业动态。持续开展常州自然科学软课题研究,五年累计资助 150 多篇调研课题,有20 多项课题被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采纳。不定期报送《科技工作者建议》30 多篇,打通科技工作者意见诉求通道。持续开展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工作,征集收录 3 000 多篇科技论文,大力引导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创新和决策咨询。

二、四个提升,科普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科学素质工作推动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科普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先后建立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科学素质目标考核机制,年度科学素质调查监测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科普志愿者、讲师团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科普场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四级政府和机关各部门大联合大协作机制。 推动科普经费稳步增长, 从2010年的人均2.5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5 元,科普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和提升。

(二)主题科普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持续打造科普宣传周、科普日、科普一日游、科普创作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重点活动品牌,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学会、企业、机关部门等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生态环保、安全健康、创新创造、应急预防”等各种主题的科普报告、讲座、展览、咨询、竞赛等活动近 2 000 项,参与公众达 350 多万人次。群众的参与率、活动的影响力和市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不断攀升。

(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五年来,持续对五大重点人群开展深度科普。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成绩显著。大力实施“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技引领行动,推进全市 400 多所学校全部开设科学类课程,创建市级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11 个,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82 所(其中,省级 32 所),机器人、电子技师、“三模”等各类科技社团 300 多个。设立市青少年科技竞赛奖励基金,五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冠亚军 200 多个,科技竞赛水平居全省前列。二是城镇劳动人口科普务实有效。紧扣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开展科普培训,“十二五”以来,共培养高技能人才 5.5 万人,其中培养新技师 9 300 人,开展就业培训 26 万人,再就业、创业培训 2.1 万人,外来农民工培训 15 万人,城镇劳动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明显提升。三是社区居民科普不断深入。持续推进落实“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不断完善社区科普大学、科普益民服务站、社区科普设施和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科普示范社区、楼宇、家庭创建活动,共创建成功市、省、全国级科普示范社区 40 个。持续开展百名科普专家进社区、科教进社区、社区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社会化社区科普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四是农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五年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农产品经纪人、新型农民创业等各类培训 42.3 万人次。推广引进农业项目 250 个,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 45 家,高效农业科普示范点 30 个、省兴农富民工程示范项目 6 个,有 21 个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省级表彰奖励。五是领导干部公务员科技素质稳步提升。大力推进把科技形势和科学素质纳入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五年累计专题培训累计 153 次,达 2.6 万人,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提高。


(四)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科普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在常州电视台、电台、日报、晚报等四大主流媒体开设“科海引航”日播、“空中科技咖啡馆”周播、“科海导航”周版、“龙城科普”月版等专版专栏,开发了“龙城科普”微信平台、科普电子屏等新兴媒体,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传播格局。二是科普资源开发能力明显跃升。持续编辑出版《六大新兴产业》《辨体质、话健康》等龙城科普系列丛书 20多本 6 万多册,持续举办常州市“良春杯”科普创作大赛,征集科普文学、动漫作品 700 多件,开发并播出科普公益广告 5 条。持续命名建设特色科普场馆 120 多家,并以此开辟科普旅游线路 18 条,科普资源开发与利用齐头并进;三是科普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五年来,持续推进科普队伍建设,先后组建科普讲师团 205 名、科普志愿者 4.1 万名,科普惠农专家 100 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400 多名。修订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考核激励机制,组织科普队伍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开展科普宣讲 2 600 多场次,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三、三个深入,海外智力服务渐入佳境

“十二五”以来,市科协深入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和常州龙城英才计划,通渠道、招人才、引项目,对外科技交流成果频现。一是招才引智逐渐深入。持续赴广州、深圳等地承办“龙城英才计划政策推介会”10 场次,对接科技项目 300 多项。率先成立全国第六家、江苏第一家海智常州工作基地,在全市布点设立海智工作站 9 个,引进海归人才 250 名、海归团队 50 个、联系“毛力真博士抗癌生物药”等 100 个项目落户常州;二是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先后与 11 家海外华人社团和 3 家台湾农业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组织 10 多个科技、农业等团组赴境外开展科技访问,接待来访海归人才项目考察 75 批次,举办国际性科技学术交流 30 多场次。对外科技交往不断深入。三是海智服务不断深入。出台了《联系高层次海归人才工作制度》,每年联系对接海归人才100名, 积极为海归人才提供科技信息、 创新创业、 健康体检、 交流互动、 法律咨询、专利检索等六大服务,为留住人才发挥了作用。

四、三个贴近,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五年来,市科协大力实施科技工作者服务工程和委员凝聚工程,以举办中国科协会员日为平台,着力在科技人才的表彰、举荐、交流和创新创业等方面搭平台,通渠道,成效明显。

(一)紧贴宣传形势,打造“科协在线”服务品牌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打造医疗在线、法律在线、营养在线、心理在线、科普在线等五个专家在线,实现在线互动咨询,同时组织专家团深入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工作者密集区域开展线下服务,双管齐下,提升建家水平。

(二)紧贴人才成长,培育人才宣传推优平台

每两年举办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先后评选十佳科技工作者 30 名、优秀科技工作者 120 名,向上推荐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1 名,在各大媒体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 40 多人次。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月、科技咖啡馆、论文评选、软课题申报以及实施产学研彩虹工程、讲比竞赛等活动平台,为科技工作者交流学术、创新创业和职称晋升搭建了舞台。

 


(三)紧贴实际诉求,强化服务内容和手段

五年来,不定期报送《科技工作者建议》30 多篇,打通诉求通道。开展科技工作者慰问 120 多人次 10 多万元,组织专家短期休养 10 场 80 多人次,组织健康体检 5 场600 多人次,多角度多层次关心科技工作者生活,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三个明显,科协团体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来,市科协夯基础、拓阵地,抓培训、提能力,强宣传、扩影响,科协组织的形象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科协组织覆盖面明显扩大

五年来,科协组织建设有新突破。目前,拥有市级学会 58 家,区级学会 49 家,辖市区科协 7 家、园区科协 9 家、高校科协 15 家、企业科协 30 家、街道(乡镇)科协 57 家,农技协 236 家,市区两级行业科协 7 家,科协组织覆盖面明显扩大。

(二)科协团体影响力明显提高

五年来,市科协以实施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四大计划为引领,以实施学会、科普、宣传等八大工程为具体抓手,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科协活动的参与率进一步扩大, 每年引导2万多名科技工作者和40万人次市民参与科协活动, 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科协事业发展明显突破

各级科协的工作条件、手段建设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事业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许多市、县、区科普专项经费已落实到位;各级机关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得到改善,领导班子得到加强;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科协机关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明显加强。

六、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常州市科协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四个全面”统领各项工作,团结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建功立业;切实强化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对外民间科技交流、科技服务和“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着力做好为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工作,努力增强团体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发展实力,为建设创新型常州、服务型常州、现代化常州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挥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优势,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拓展科技服务新领域,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新水平

积极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推动学科繁荣、科技进步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学术交流为科学决策服务的水平,当好党和政府科学执政的“智囊团”。围绕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课题和“十三五”规划项目的实施重点、难点,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办好各类以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的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发现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积极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围绕我市产业重点,全方位开展国境外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拓展科技服务新领域,增强团体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深化、拓展、整合面向企业的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科技社团组织的机遇,鼓励各级学会承接政府职能,加强管理、提升能力、不断扩大服务社会的领域,努力形成全系统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并成为全市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二)发挥网络健全、覆盖面广的优势,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切实增强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实效

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2015-2020》,针对五大重点人群和五大工程制定更加科学细致的活动方案,努力完成“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 17% 的目标。进一步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化科普组织,推动形成一支专群结合、素质较高、规模宏大的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科普宣传精品资源库。发展各项科普事业,努力推进科普工作产业化。协助政府做好对全市科普工作的规划指导。争取设立科普表彰奖项,形成鼓励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舆论导向。研究和建立全市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掌握我市科普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落实《科普法》相关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三)把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探索建“家”工作新机制,推动服务科技人员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人员的密切联系作为核心工作, 从制度层面完善沟通机制,建立通畅稳定的沟通渠道和经常化、规范化的调研制度,在科技队伍中深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了解和反映科技人员的需求和意见,协助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知识分子工作、科技工作政策。要建立为科技人员服务的工作体系,针对他们在政治、工作、 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需求, 开展社会参与、 维护权益、 继续教育、 人才流动、 择业创业、社会保障咨询等服务。建立和完善各层次评选表彰体系,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向党政部门和社会举荐人才。积极协调各方,促进我市将听取科技界意见作为制定科技工作法规、政策、计划的规范性程序。推进科技道德体系建设,在科技界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育求真唯实、开拓创新的良好作风,形成团结协作、竞相奉献的融洽环境。

四)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团体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坚持用四个全面统揽科协工作,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激发自身活力,培育工作特色,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进一步围绕大局、服务大局、融入大局,切实增强为富民强市、苏南现代化服务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为科技人员和基层组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依法办会和民主办会,不断完善代表大会、全委会及其常委会议事制度,努力形成科学、民主、有团体特色的领导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推进组织网络建设,推进企业科协、行业科协组织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全市形成各展所长、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学会改革,按照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学会自律机制,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要通过不懈努力,把常州市科协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发展实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作者:
责任编辑: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