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地方动态 >> 扬州
【字体: 】 阅读次数:1540
拓宽科普宣传渠道,扩大气象科普影响力
2020-04-03

多年来,气象科普成为扬州市气象学会最重要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学会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指引,弘扬科学精神,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创新气象科普宣传方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科普队伍不断壮大,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科普环境逐步优化,全民气象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多次获得扬州市科协系统“综合示范学会”、“科普特色学会”、“科学普及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气象科普品牌

学会设立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了气象科普志愿服务分队,建设了一支有40多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才参加的气象科普志愿专业队伍,有3人被市科协聘为第三期扬州市科普讲师团讲师、2人被评为第四期扬州市科普讲师团讲师,7人被市科协、扬州新闻网传媒公司聘请入驻《扬州发布“问我”栏目》,其中1人被市科协授予2018-2019年度扬州市优秀科普讲师称号。

学会每年制度科普工作计划,按照市科协及省气象学会部署按计划开展气象科普活动;认真研究部署,统筹安排,聚焦重点,面向需求,创新形式和内容,通过广电报刊等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组织通过编制科普宣传作品、设立咨询台、在线问答等方式,科普宣传手段和载体不断拓展,“扬州气象”科普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气象科普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

二、线下宣传让气象科普“动”起来

充分发挥科普讲师、科普志愿者的积极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线下主题科普与常规活动相辅相成,坚持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开展主题气象科普宣传。2019年,共组织科普志愿服务分队95人次开展36场(次)的气象科学普及和专题讲座。

一是以开放科普基地的形式“请进来”。不少中小学校、社区及亲子教育行业协会参观团走进科普基地——市气象台及扬州气象观测站等地,开展各种选题的气象科普培训、观看科普视频、参观气象台了解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等,为小朋友和家长提供丰盛的气象科普大餐,接受气象科普熏陶。

二是以科普讲师团成员为主“走出去”。到学校、科技馆、图书馆、社区、广场、建筑工地等地现场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和专题讲座,涉及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应急、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和雷电防护等多方面的知识,受到市民和青少年的追捧,科普现场生动和谐,效果良好。

三、线上“云”宣传让气象科普“活起来”

在做好传统的线下科普活动的同时,几年来,学会组织气象专家、科普讲师深挖潜力,制作了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气象科普宣传课件,通过网站、“扬州气象”气象微信、微博、门户网站、扬州科普e站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开展科普宣传,并在世界气象日开展气象科普类有奖竞赛等活动,线上“科普云课堂”让气象科普“活起来”“动起来”,“扬州气象”官方微博粉丝、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分别达到20多万人及 6500多人。

受疫情影响,今年世界气象日活动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以线上为主” 多样化开展世界气象日“气候与水”主题宣传。

一是组织编写了《2020年,世界气象日和世界水日共用同一主题:气候与水》、《关于气候与水,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水》等主题宣传作品,并同期推出《天气预报》《春季气候特点》《雷电防护安全》等科普作品“线上”进行宣传,关注人数超6万人。

二是组织6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居家收看“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时长35分钟的“云”上“气候与水”科普公开课。

三是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子女参加中国气象局举办的《我笔下的春分》绘画活动。多名职工子女踊跃报名,其中3人作品获得国家局官方微信号肯定,并在“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发表。

四、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科普覆盖面更宽广

学会通过,创新科普机制,推进共建共享,促进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气象科学普及的工作机制。

一是与有关社区、学校签订气象科普共建共享协议。针对社区、学校对气象科普宣传的需求,签订“气象知识和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共建共享协议书”,共同把气象科普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进一步推进到社区和学校,合理利用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安排科普专家帮助社区、学校制定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和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开展系列气象科普活动,提高社区、学校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能力,推动形成气象科普社会化格局,有效促进气象科普覆盖面更宽更广。

二是与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合作共建气象服务与气象科普机制。2019年气象日前夕,学会组织会员赴机场开展气象服务与气象科普需求调研座谈,就进一步深化航空气象战略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深化气象探测、预报技术等业务协调发展,加强气象资源共享,共同开展航空气象监测网共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科普宣传教育等达成共识。共同建立航空气象数据融合与高影响天气预警服务实验室,主动融入航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共同开发了航空气象平台(AME),实现了能见度、降水、跑道低温、大风、雷电监测的实时报警等功能,不断提升研究型气象业务的内涵。该项目被江苏省气象局评为2019年度创新工作奖”。


作者:扬州市气象学会
责任编辑: 沈禁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