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建言献策
【字体: 】 阅读次数:2935
关于建立公众科学实践基地创新科学普及活动模式的对策建议
2019-08-26

 

 

 

关于建立公众科学实践基地

创新科学普及活动模式的对策建议

      

报送单位: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公众科学即普通公众参与科研项目并与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协作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汇集大众力量和群体智慧,着力打造集公众培训、科研数据管理、科学知识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科学普及活动新模式对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的腾飞;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科学普及。

一、加快推动江苏省公众科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一)能实现江苏众多科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科研活动提供重要支撑。江苏拥有古籍和民国文献等宝贵馆藏、古典园林及文物古迹等人文建筑、珍稀动植物等众多科学资源。单单依靠科研工作者的力量来收集、保存、分析并利用这些科学资源将会耗时相当漫长且效率较低,需要号召并激励公众参与到科研活动过程中。但是,现有的科研项目发布模式没有深入契合科研这一情境开展相应的模式设计,也无法及时地解决社会公众在参与过程各阶段中的问题反馈。国外公众科学的实践活动将公众科学项目的发包方和接包方通过平台连接起来,已涌现众多成功实践的案例。然而我国对公众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江苏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公众科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二)能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展开,助推我省实现科技创新的腾飞。海量数据资源、多源异构数据集、多维度多层次样本以及开放性的人力和智力资本对于提升研究工作的精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公众科学项目中所包含的数据采集、清洗、分析等工作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目前,我国公众科学项目大多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自发承担,然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工作上,并不能有效地分散到公众科学项目的管理和协调中,因此很多公众科学项目的持久性和效果都不容乐观。成立公众科学实践基地能够有效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并推动公众科学项目在任务设计与推动、资源整合与数据管理、用户激励与培训、多主体沟通与协作等方面进行结构和流程优化,承担业务管理、数据管理和流程管理等项目管理职责,并针对公众科学项目中不同阶段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公众科学项目的顺利展开,助推我省科技创新。

(三)能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推动我省科学普及取得实效。2018年我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1.51%,蝉联全国省份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每个公民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科学问题需要解答,终身都有接受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健康、环境、食品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尽管科学普及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其组织方式、活动效果等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江苏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每年均有较多数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但是较少借助公众的力量完成科研项目,也较少向公众展示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成立公众科学实践基地可以在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科学思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科学成果的科普价值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江苏建设公众科学实践基地的现实基础

(一)资源基础。江苏科学资源丰富,在鸟类学、海洋科学、生态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专业,以及历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社会人文专业拥有多种形式的科学资源。其中,部分科学资源需要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来推动科研项目的实施。比如南京图书馆约有160多万册古籍文献、70多万册民国文献等特色馆藏,将这些科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亟需集合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从而能够充分地探索、传播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材料。还有一部分科学资源虽然已经产出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还需要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方法、介绍科技进展和成就、阐明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基础。国外在公众科学研究上已经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国内学者也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南京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相关团队已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公众科学项目的前沿动态、成功案例、运作模式和用户激励机制等,能够为建立公众科学实践基地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团队成员长期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众包、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数据科学、社会化媒体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已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相关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建立公众科学实践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加快建设公众科学实践基地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整合全省科学资源,搭建综合式公众科学平台。充分发挥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大力推进公众科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利用基地作为公众科学项目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积极与江苏省各地级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建立广泛合作,将各方的科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搭建一个集任务设计、多主体沟通协作、数据管理、科技成果展示及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协作的综合式网络平台。发挥科技类社团的作用,有效进行宣传推广,以江苏公众科学实践基地为项目实施机构,以综合式公众科学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契合江苏省民生、民情的公众科学项目,例如生态环境类和文化遗产类项目。

(二)加强科学产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协同创新,完善公众科学项目的运作管理。公众科学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离不开科研团队、社会公众、企业团体、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强化科技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统筹与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各方开发科学资源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的科普要求,推动公众科学实践基地可以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科研新模式,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热情,提高科学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科学性、趣味性与互动性,让更多人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解决科技难题,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成果共享。同时,以战略的眼光进行顶层设计,以面向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理念进行全局把控,从项目初期的设计规划到中期的管理调控再到后期的成果展示,完善公众科学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三)建立系统的科普标准体系,强化科普教育。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公众科学实践基地在辅助科研团队完成公众科学项目的同时,可以根据众多实践经验逐步建立系统的科普标准体系,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选取合适的内容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进公民科学素质行动,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包括认识和理解科学数据和概念的能力、具备科学推理的基本能力和理解包含科学及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公众参与科学活动。将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进行有效地双轨互动及融合,逐步营造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科学的创新友好社会环境,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局面。


作者: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