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报告(一)
报告题目:电极界面构造与物质高效转化
摘 要:清洁能源(光、电)主导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应是未来环境治理最可持续的技术方向,然而电(光)能较低的转化效率是利用该技术的应用瓶颈。为此,报告将涵盖利用原位可视化技术探究电(光)催化过程电子的有效转移路径,基于电(光)催化材料界面调控实现电子的定向迁移,通过微尺度调节流场构造传质强化的高效反应器,发展绿色高效的资源化电(光)化学环境修复技术。

报告人: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
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及纳米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400篇,应邀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50,000次,H-index 114。2015-2019年连续五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Biosensors, Chemosensors, Small Methods等期刊编委。
主题报告(二)
报告题目:卫星环境遥感现状与趋势
摘要:介绍卫星遥感的特征与机理和环境遥感卫星及载荷,并就大气环境遥感、水环境遥感和生态与气候变化遥感等进行系统介绍和应用分析,以便更好推进卫星环境遥感技术为蓝天、碧水、净土保驾护航。

报告人:顾行发,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SPIE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多尺度气溶胶综合观测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需求与应用组组长。主要从事定量化遥感、光学卫星传感器定标、气溶胶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论证等方面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省部级一等奖6 项和二等奖3 项,发表论文440 余篇,出版专著10 部、专辑12 本,获得授权专利17 项,软件著作权45 项。
主题报告(三)
报告题目:乐在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发展的思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科技强国的历史责任。但他们大都处于职业初期,必然面临着各类困难和挑战,涉及“怎么看”和“怎么干”等问题。本报告结合报告人的科研历程与体会,探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发展问题。

报告人: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任教。兼任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软件与信息服务界别主任,江苏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新体制雷达、无线通信、测量系统和集成微波光子学研究工作,在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超低相噪光生微波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国际光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3的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63篇,其中受邀在本领域顶级IEEE期刊发表特邀长文8篇,累计SCI他引2713次;获授权中国专利81项,美国专利3项。
时间:11月27日10:00-12:00
地点: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