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 工作报告
【字体: 】 阅读次数:5057
坚持守正创新 凝聚科技力量 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贡献
——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1-01-09

202117日)

陈  骏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江苏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准目标定位,在科技创新中扛起使命担当,在深化改革中积极奋发作为,坚持守正创新,凝聚科技力量,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过去五年

省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想引领迈向新境界。一是坚守政治方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实效,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科协工作的各环节,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力配合省委巡视组对省科协开展的两轮政治巡视,抓好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党建强会”计划,成立省科技社团党委和学会党总支,在省级学会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149个,党支部52个。省科协在2019年全国科协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坚持党建活动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实现党的领导和学会治理的有机统一。盐城市科协指导学会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学会党支部,探索市级学会党建有效路径。二是发挥政治优势。出台《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实施意见》,努力在产业链、供应链固链行动中发挥作用,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作为。印发《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实施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持续推进科技兴农、科普惠农。印发《江苏省科技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组团式科技帮扶,帮助扶贫点1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深入落实援藏援疆援青任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1500万元。制定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实施方案,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协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联盟,联合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开展“五抓五促”“六稳六保”等专项行动,积极构建需求导向、服务精准、赋能共生的科技服务体系。将科普元素深度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宜兴市科协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政治引领。实施创新争先行动,全国首家设立省级创新争先奖,奖章获得者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组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召开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在主流媒体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339人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举办“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江苏汇演,在南京等6个设区市、南大等10所高校及云端剧场开展巡演,共演出35场次,3.8万名科技工作者现场观看演出,网络观看人数达3.1万人。推动南航原创话剧《旋翼人生》纳入中国科协“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全省联动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系列活动,南通举办“为国争辉”南通籍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彰显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四是深化政治影响。参加江苏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开展省科协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讲好科协故事,发出科协声音;放大政府科技奖导向激励作用,省科协提名省科技奖73项,省级学会自主提名24项,共获奖31项,省电机工程学会等提名的8个项目获一等奖;自2017年将优秀科普作品纳入省科技奖励表彰范围以来,已有6部科普作品获奖;省青年科技奖已成品牌,历届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产生院士9名;实施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助力391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推荐26人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女科学家奖”等全国性表彰;开展全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形成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相关建议得到批示并被落实;改造提升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建成院士之家、学会之家、海智之家;建立慰问著名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常态机制;苏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设立科学家日,徐州创办“淮海科技奖”,无锡评选“百名科技之星”,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五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强“三性”,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一是坚持系统联动推进。在全国首家出台省级科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深改领导体系,完善分片推进、常态督查机制,围绕4大类1962条改革措施,逐项狠抓贯彻落实,目前已完成57条,完成率达91.9%。在淮安、扬州等地召开深化改革现场推进会,推动13个设区市、92个县(市、区)出台深改方案。常熟市在全国首家出台县级科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江阴市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十佳深化改革县级科协”。二是强化学会主体地位。修订《江苏省科协学会组织通则》,不断强化学会组织建设。加强学会秘书处建设,高学历科研人员、专业社工人才比例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省农学会、省人工智能学会等一批学会综合发展能力居全国学会组织前列。大力发展会员,省级学会登记在册会员人数52.5万人,年均会员动态增长率达10.8%。培育新型学会组织,新建省创意设计学会联合体,新成立省地下空间学会等21个省级学会,新吸收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等14家省级学会为团体会员,省科协团体会员达151个。实施三轮“学会能力提升计划”,培育省综合示范学会41家、“特专优精”学会64家,改造提升“小弱散”学会30家。及时将创建“综合示范学会”升级为争创“一流学会”。打造学会科技服务平台478个,认定资助学术创新项目223个、精品科技期刊项目81个、发展助力项目46个。三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推动学会提升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有序承接六大类服务职能。省金属学会接受省发改委等部门委托,在取缔“地条钢”专项行动中,先后8次组织34批次专家组配合国家及省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省预防医学会承接省卫健委涉水产品卫生信用评价职能,对全省65家生产企业开展年度卫生信用评价;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接受省人才办委托,连续三年承接“双创计划”评审工作;省化学化工学会开展行业发展白皮书编制工作;省照明学会服务5G建设,牵头制定《江苏省城市照明智慧灯杆建设指南》;省纺织工程学会持续举办纺织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98家省级学会承接37个部门委托的646个公共服务项目,引领391家市县级学会累计承接1521个项目。联合省编办、省民政厅等6个省级职能部门出台省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项目《实施规范》和《绩效评估办法》,学会承能满意率达95%以上。省科协作为唯一地方科协代表在中国科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总结电视电话会上作典型发言。四是推进网上科协建设。江苏公众科技网年访问量达到百万量级,2018年获国家第三方组织综合评价省级第一。建成互联网+科技人才、双创、科普、智库等网上服务平台,接长科协工作手臂。建成覆盖省级学会、市县科协、委员代表的科协系统政务信息化平台,重构工作流程。建成“苏科家园”微信服务平台,首年访问量突破836万次,关注用户最高达到36.7万人。打造江苏科技人才大数据平台,累计收录数据5.1万条。引领带动150家省级学会建立153个网站和信息服务系统。淮安建成“e科协”,无锡建立“智慧科协”服务平台,“网上科协”服务效能初步显现。

五年来,我们坚持凝心聚力促创新,服务发展激发新动能。一是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以省政府与中国科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先后与中国药学会等34个国家级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吸引国家级学会来苏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39场,近3万人次参会。推动省级学会、设区市科协与已签约国家级学会合作,举行高端学术活动230场次,达成合作项目290个。连续办好6届江苏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年会),创新“会展赛商”一体的学术交流模式,带动省级学会组织开展品牌学术交流活动7098场次,提高学术交流影响力。二是持续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召开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座谈会,呈报的专家建议获省长吴政隆批示。实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无锡市被列入全国首批22家试点城市,常州市推出科技融合行动计划。联合11个国家级学会、6个省级学会建立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会同省工信厅制定《2020年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确定131项细化服务内容,全面推动落地生效。持续开展科技信息推送,培育专利应用工程师8098人,注册企业5307家,新增典型案例1510个。泰州市以总分第一入选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连续2年被中国科协表彰为优秀试点单位;扬州市持续办好国际汽车轻量化大会;宿迁市科协积极推动“企会协作”,有效助力地方重点产业发展。三是努力推动创新创业。制定《省科协关于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联合省发改委在2018年全国“双创周”江苏主会场活动上启动“院士专家进百园”活动。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建成双创示范基地30个、科技服务站248个。举办6届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组织项目路演40场,评出获奖项目520项,其中已有27项落地。承接省发改委省双创示范基地评审,全面融入双创建设进程。南通市打造“院士专家南通行”活动品牌,推进46家院士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四是推进科技交流合作。建立20个国家级海智基地、49个省级基地,海智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聘请30位海智特聘专家,建立30多个海外工作站,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中国科协5家海外基地及中国海归创业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连续举办4届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3届无锡马山生命健康论坛等14场海智大会,1966名海外人才参会,落地项目384项。建设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一核多元”“钟摆效应”的苏州模式,促成50个海外项目落户。推动第二个国家级离岸双创基地落地南京,在全国科协系统率先创建10家省级离岸双创基地。连续举办苏台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论坛等活动,组织赴台团组48批次,赴台人员834名,省科协对台交流工作列入国台办、省台办重点工作。

五年来,我们坚持联合协作抓科普,科学素质获得新提高。一是建立纲要责任落实机制。每年召开省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向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报告科学素质工作情况。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成员单位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发布《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报告》。联合省工信厅编撰《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丛书》;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等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科普讲解大赛等工作;省财政安排城市社区、农村科普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城乡科普惠民工作;南京市人大开展《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执法检查,将科普工作纳入对市区绩效考核;镇江市科协组织实施“惠安行动”,助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高,2019年我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2.7%,较2015年提升4.45个百分点,蝉联全国省份第一。二是建立科普信息化传播机制。通过省级财政带动社会资本建成“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布设2434块科普大屏,线上科普资源总量达6.8TB,其中自主研发2.4TB。开展全国科普信息化建设综合应用和“百城千校万村行动”试点工作,荣获“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建成江苏网上科普展示馆(一期)并上线运行;制播《今日科学》栏目200多期,100多位院士专家走进演播室;持续运营科学号地铁专列,制播《科普动视》栏目600多期,日均覆盖340万人次;开通人民网江苏频道《科普江苏》栏目,不断加大“科普中国”等优质资源落地应用。加快科普传播全媒体融合,《江苏科技报》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能力持续提升。《科学大众》杂志入选首批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引领计划项目。三是建立科普活动社会联动机制。省市县多级联动,举办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12931场次。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进百校活动195场次,开展院士专家进乡村活动97场次,惠及农民1.2万人次。举办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小学生“诗词里的科学”网络挑战赛等活动。设立“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引领10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设奖。2017年以来举办4次“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超1000万人次参加网络答题。2016年以来,每年开展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江苏赛区活动,630万人次参赛,位居全国前列。认定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193个,聘任首席科技传播专家312人,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活动268场。打造“智惠服务”科技志愿服务品牌,制定《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科技志愿服务队伍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发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创建科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志愿服务队和盱眙县科技志愿者王晓鹏被中国科协表彰为2020年全国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和优秀科技志愿者“双十佳”。四是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推进省级科普场馆建设,省领导牵头召开专题推进会和调研,明确要求将江苏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列入省“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建馆选址等工作。各地联动推进科普场馆建设,2个设区市、4个县(市、区)建成科技馆并投入使用。扬州科技馆建筑面积在全省综合型科技馆中排名第一,泰州科技馆获泰州市委“骏马奖”表彰,苏州推动社区、企业、科研机构协作共建科普场馆,新沂利用闲置建筑改建科技馆,宜兴成立科技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有效推动省内科普场馆自主运营、良性发展。全省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393万元,支持省内13家科技馆实施免费开放。开展科普场馆绩效考评工作,对南京科技馆等单位给予奖补。启动36家社会科普场馆扩大开放试点,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专业场馆面向公众常态开放。命名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39家,奖补优秀基地60家,认定省级科普产品研发基地52家,开展流动科技馆展品更新和巡展工作,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力持续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建言献策助发展,智库建设开启新篇章。一是构建智库工作体系。建设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并以此为主体,由省科协主席、副主席牵头,充分发挥科协常委、委员作用,联合打造创新管理与评价等六大研究中心。创新研究院运行体制,采取民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方式独立开展工作,有效激发智库工作活力。接长智库工作手臂,形成以151家省级学会、86家高校科协与13个设区市智库分库、40家省级科技智库基地为支撑的“小中心、大外围”的智库体系。2020年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被晋升为省级重点高端智库。二是提升咨政建言水平。积极承担中国科协课题,获立项资助15项。开展省本级课题研究,立项75个并资助其中57个课题,形成研究成果150篇。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科技工作者建议》63篇、《科技智库专报》23篇,获得省领导批示53篇次。其中,《关于建设新材料原子基因工程科学设施推进原子制造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建议得到省委书记娄勤俭批示。三是发挥科技智囊作用。积极参与省委督查室关于科技创新“40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编撰《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江苏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探索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指数评估,为区域双创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承担“南京市特大城市发展”咨询研究,相关成果获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四是锻造第三方评估品牌。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实施情况评估;跟踪评估上海“全创改”落实情况;对上海市杨浦区、南部大湾区(广东、广西)等国家级双创基地实地评估;承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评估调研任务,相关报告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等委托单位的肯定,第三方评估工作走在全国科协前列。

五年来,我们坚持提升能力勇担当,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出台《党组落实机关党建领导责任清单》,制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实施办法》,党组成员带头上党课。以党组中心组学习辐射带动全体党员全年常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断提高“三会一课”水平。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8家事业单位分四轮开展巡察,与各部门单位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手册》《廉洁风险防控白皮书》,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筑牢廉政防线。扎实推进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持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三项机制”落实,在事业发展中锤炼干部队伍。举办5期科协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业务能力。常态化开展平时考核,发挥“奖勤罚懒”的激励鞭策作用。加强干部轮岗交流,推荐干部赴地方领导岗位锻炼,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县级科协能力提升计划,纵深推进基层组织建设“4+1”工作,实现全省县乡基层科协组织全覆盖,平均每个乡镇科协有2名以上“四长”进入领导班子。设区市和县(区、市)农技协覆盖面分别达69.2%42.1%;高校科协覆盖56.3%的省内高校;企业科协覆盖全省11.2%的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连云港市科协创新建立“六大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4+1”试点工作;淮安市科协以“党建引领科建、助推社会治理”,探索“四带四提”工作模式;宝应县、东海县激发“四长”活力,助力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承办全国基层科协“三长”论坛,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高度评价江苏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科协系统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全力奋战,助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一是全面动员。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全省科协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先上”行动,动员全省科协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疫情防控。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制定《省科协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二是主动作为。整合运用社会科普力量,开展抗疫应急科普宣传,累计上线科学防疫资源图文资料110余万字、短视频130个、电子图书和插图600余件,累计发布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信息近5000条,近1.3亿人次阅读。组织专家编辑出版的《科学战疫——人类与病毒的故事》图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度全国重点主题出版物,被中宣部、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2020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图书类优秀作品。开发传播“空中课堂”“科学少年班”等在线教育课程,组织全省各类科技馆提供在线科学体验内容,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普学习资源。三是集聚力量。组织涉医学会、高校科协投入抗疫斗争,召开6次省级学会线上专题学术报告会;省预防医学会及时发布疫情防控专业科普信息;省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废口罩怎样处理”等科普知识;省心理学会积极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开通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值守热线,减少社会焦虑恐慌,坚定抗疫信心;省土木建筑学会制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规程》团体标准,为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召开新冠肺炎防控国际合作视频会议,与中国科协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合作,邀请国际知名病毒研究专家与我省专家探讨新冠病毒的防控,推动新冠病毒流行预防与控制国际合作研究。四是建言献策。围绕民生需求、助力复工复产等专题开展建言献策,其中《关于疫情期间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对策建议》获吴政隆省长批示。疫情期间,报送各类建议、信息、调研报告等共计130余篇,编发工作简报50期,中国科协刊载38次,居全国前列。省科协抗疫经验做法被中国科协“科技界情况”转发。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科协的悉心指导,得益于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体科协第九届代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得益于全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在这里我谨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党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科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服务广大科技人才成长成功是科协组织的基本职责;坚持“联合协作”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是科协组织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科协事业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坚持“有为才有位”的价值取向,敢于担当善于负责,是激发科协组织活力的内在要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对照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盼,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全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推进不平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动员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力度需要加大;科普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资源开发整合能力还不强;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路径和方法还需优化;科协组织自身建设仍需强化。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蕴含机遇大有可为的未来五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都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我们更好谋划“十四五”确立了更高目标。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担负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先锋,在江苏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建功立业。

未来五年,全省科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四服务”的职责定位,攀高峰,守底线,大力实施凝心聚力、科创江苏、科普惠民、智库助力、海智服务、强基固本“六大行动”,为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后五年,全省科协工作的主要目标建议:

——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更加突出。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科技人才宣传举荐激励机制更加健全,科技工作者服务引领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支撑更加有力。科技资源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院士专家协同创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取得突破,科协组织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作用更加凸显。

——科学素质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科学素质建设进入良性生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现代科普体系功能显著增强。到2025年,江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19%,继续位居全国省份前列。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更加有效。进一步完善“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智库人才队伍,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和第三方评估工作进一步拓展,参政议政能力明显提升,智库建设位列全国前列。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凸显。强“三性”去“四化”成效更显著,“三型”组织特色更鲜明,学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科协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新时代科协干部队伍建设更富成效,江苏科协改革继续走在全国科协系统前列。

今后五年,全省科协工作的重点任务建议:

一、实施凝心聚力行动,持续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持续开展爱国奋斗宣传教育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思想“源动力”。以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为重点,突出科协特色,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引导全省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大力举荐表彰优秀科技人才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发现培养在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候选人,确保优秀科技人才举荐获奖数量与质量走在全国科协前列。组织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引导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着眼改进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拓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渠道,每年从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选100名有学术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的科研苗子,支持他们开展自主科研选题设计、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在有影响的科技组织任职等,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道德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促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健全科学道德宣讲教育专家团队,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省级学会会员学术诚信档案等,发挥学会自律自净作用。

二、实施科创江苏行动,持续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大省会合作协议落实力度持续打造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资源服务江苏。积极创建中国科协创新要素供需对接枢纽城市。争取国家级学会支持,推进省、市、县三级学会联动,面向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一批成果转化项目。改革学会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推进学会依法、民主、自主办会,逐步实现政社分设、独立发展。完善学会决策、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学会换届管理,不断扩大聘任制秘书长覆盖面,提升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水平。改革会员制度,加大个人会员发展力度,规范会费收缴,增强会员认同感、获得感。实行学会分类服务、管理、评价机制。持续打造学术交流品牌。聚焦新发展格局,瞄准科技前沿和基础研究领域,汇集国内外高端学术资源,精心打造江苏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年会)、长三角科技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围绕发展需求,支持省级学会、高校科协联合企业科协举办学术沙龙、年会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精品学术期刊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培育发展1015家国内外学科领域影响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打造30家左右学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一流学会”,扶持50家左右基础牢固、特色鲜明的“特色学会”。鼓励围绕交叉学科、新兴业态及产业需求等,组建成立新的学术组织。支持学会联合体建设,推动大学科领域及全产业链学会集群发展。推进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提升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

三、实施科普惠民行动,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健全科学素质纲要推进机制。围绕我省“十四五”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协同推进科学素质工作。统筹谋划常规性科普和应急性科普组织方式,健全应急科普快速响应机制,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针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发声、释疑解惑。推进新时代基层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全域科普体系。力争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着力推进重点人群科普工作。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持续开展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让科技兴农、科普惠农落实落细。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行动,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弘扬“工匠”精神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关心老年人身心健康。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促进他们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专题科普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为骨干,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支撑,基层科普设施及资源为补充,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科普设施体系。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江苏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各类专业科普场馆和产品体验(展示)中心,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实现设区市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致力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科普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加大优秀原创科普作品扶持力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完善“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探索智慧科普建设,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办好用好《江苏科技报》《科学大众》杂志,持续放大“科普动视”栏目、“科学号”地铁专列、《今日科学》电视节目等品牌效应,采用新媒体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科普中国”信息员、科技志愿者队伍。

四、实施智库助力行动,持续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健全科技智库建设体系。优化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组织架构体系,依托省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及设区市科协建设80家左右科技智库基地,不断扩大科技智库体系外围。加强与中国科协的纵向沟通,建强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联盟,完善智库联动机制。加强科技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以院士、行业专家为支撑的核心研究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广泛凝聚科技界、产业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资源,立一支素质一流、结构合理的外围专家人才队伍。探索组建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拓展科技智库转化载体建设。联合举办“长三角科技智库主题论坛(年会)”,集聚长三角科技工作者智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建言献策品牌,办好《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等现有专刊,形成系列《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及时反映科技界情况。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积极参政议政,将智库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加大科技智库品牌建设力度。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引导各方专家资源,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放大第三方评估品牌,对科技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聚力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指数等进行评估研究,探索建立江苏特色的第三方评估体系。

五、实施海智服务行动,持续加强海内外科技交流。深化海智体系建设。建立省级离岸创新创业联盟,持续促进海外人才和项目落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省级离岸基地,引导离岸基地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布局一批离岸创新中心或海外联络站,吸引海外创新创业项目落户江苏,助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围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国际高端学术品牌。联合中国科协海智办、国家级学会和地方政府,定期举办无锡马山生命健康论坛、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国际科学家苏州峰会等活动,创新会议组织形式,更加突出地方产业需求、项目落地成效、海内外资源整合。拓展海内外智力资源。加强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交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渠道。深化港澳台科技社团交流合作,支持直属事业单位和省级学会赴台交流培训。继续举办海峡两岸复合材料论坛、苏台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论坛等品牌活动。加强与香港工程师学会等科技团体交流合作,建立苏港澳常态交流机制。探索服务机制创新打造“科创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与经济融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与中国科协“技贸通”等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合作机制,促进更多国际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继续推进“互联网+海智”,组织海外科技专家、创业园区、创新企业等进行网上路演,建立网站、移动服务端、视频连线三位一体的服务系统。

六、实施强基固本行动,持续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动员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科协系统落细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党组中心组学习。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争创一流业绩。切实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推动科协“三型”组织特色更加鲜明,“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对标找差、比学赶超”行动,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各项指标均进入全国省级科协前列。发挥好科协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科协代表服务工作。推进网上科协建设,加快“有形之家”建设,提升院士之家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巡视整改要求。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巡察,有序落实专项整治工作。推行机关党委所属党支部标准化考核、科技社团党委所属党支部述职评议考核。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善“4+1”工作机制,深度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县级科协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校科协组织全覆盖,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企业、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推进在相关产业、大学科技园等建立科协联盟或企业科协联合会。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提升农技协组织覆盖面。

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砥砺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汇聚起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党建强会”计划:以党建引领学会建设计划。

2.“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五抓五促”:抓抗疫攻坚、促全面胜利;抓援企稳岗、促复工复产;抓减负增效、促夯基固本;抓民生改善、促脱贫攻坚;抓安全生产、促和谐稳定。

4.“创新争先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5.“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1611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时间为每年530日,中国科技界第一次拥有属于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

6.“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科协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探索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拓展培养举荐青年科技人才渠道,扶持有学术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2018年开始,实施“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托举四批次391人。

7.“省会合作协议”2018321日,中国科协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签署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8.“科创中国”“科创江苏”“科创中国”品牌是中国科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在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正式推出,主要推进六项重点工作:打造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建设创新枢纽城市、推进科技志愿服务、组织人才技术培训、集聚海外智力创新创业、开展“科创中国”科技决策咨询。江苏省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的部署安排,结合我省实际,打造“科创江苏”品牌。

9.“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以科技为主线、院士专家为核心、科技成果为载体,以服务政府和企业为宗旨的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10.“学会联合体”:借鉴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组织模式和中国科协的具体做法,在一些重点学科领域,由学科相近的学会自愿联合,组建的非法人联合体。

11.“双创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12.“会展赛商”:学术交流活动与学术会议、科技展会、科技和科学竞赛、项目展示、路演、洽谈、签约等商务合作有机融合。

13.“十百千万计划”:十家龙头型企业发布带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工作计划,设立百个青年创新创业工作站,引进培育千名创业导师,培育万名创客。

14.“海智计划”: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

15.“海智基地”: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基地。

16.“海智特聘专家”:参照中国科协的具体做法,聘请海外科技团体的代表作为海智专家。

17.“中国海归创业联盟”: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中国致公党中央共同指导下,由致力于支持海外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发展的创业园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机构共同发起,以自愿方式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18.“一核多元”:苏州市依托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试验区,积极探索更为开放灵活的国际招才引智模式和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合作格局,建立国家级(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模式。

19.“科普日”20036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份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

20.“科普周”即科技活动周,是国务院于2001年批准设立的大规模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会同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同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

21.“惠安行动”:镇江市科协广泛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助力全市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充分发挥科协的人才优势、智囊智库作用,广泛开展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全面提高居民群众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开展的专项行动。

22. 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是具备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和社会声望,并能够正确把握和引领该学科科普创作、科普传播等工作发展方向的科技工作者。2013年开始,中国科协聘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六批次。参照中国科协的做法,江苏省科协进一步将评选范围从科学传播专家扩大到科技传播专家,持续组织开展五批次评选和聘任工作。

23.“全创改”20159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

24.TB太字节(Terabyte),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

25.“三长”“四长”“4+1”工作为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中国科协提出将基层医院院长、中小学校长、农技站站长等三类人群(简称“三长”)吸纳进基层科协组织任职、兼职、挂职并发挥作用。结合江苏实际,在中国科协“三长”基础上,将科技型企业家纳入(简称“四长”)。“4+1”中,“4”是指吸纳“四长”进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科协组织任职、兼职、挂职并发挥作用,“1”是指加强上级科协对下级科协的指导。

26.“四带四提”淮安市科协在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4+1”工作中探索出“带强组织,提升凝聚力;带强队伍,提升服务力;带强品牌,提升影响力;带强阵地,提升吸引力”的做法。

27. 强“三性”:加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28. 去“四化”: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

29.“三型”组织:“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组织。

30.“四服务”: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31. 中国科协“技贸通”: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联合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合作共建的国际技术交易促进协作网络平台。


作者:陈 骏
责任编辑: 沈禁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