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科技英才
【字体: 】 阅读次数:4980
巴志新:从教育、科研到管理,路要“咬牙走实”
2021-03-10


身为“70后的尾巴”巴志新身上有很多“标签”,南京工程学院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院长、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省金属学会理事、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等等,而最能体现她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中状态的“标签”则是“完美主义者”。她说,所有吃过的苦,都会照亮成功的路。

 

5.jpg


成果频出的“硬核”材料人

走进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楼长长的楼道,两侧是等离子喷涂实验室、疲劳性能测试实验室、电子显微分析室……这是院长巴志新走过无数遍的路,在一个又一个实验室里,她带领着团队和学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近期在做的是生物镁合金表面改性研究,也就是在镁合金表面开发制备一种膜,这种膜对人体无害、还能保护镁合金,让它腐蚀得慢一点。”巴志新告诉记者,该研究将在生物医用领域有所应用。也许是身为教师,经常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高大上的研究由她介绍起来,也并不那么晦涩难懂。

从进入学校至今,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巴志新也从单一的教师身份,逐渐转变,从材料学院材料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到院长。“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事务性工作也越来越多,但是科研工作我从未放下。”巴志新说。

“天道酬勤”是巴志新的座右铭,如今,她也凭勤奋收获了一片“花开”。据了解,巴志新已经在环保型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省“双创博士”项目1项,参与完成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2件,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6.jpg



“再难的路,咬牙走过去往回看”

不仅仅是在学校,省内同类院校都知道,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很强。学院拥有材料类专业7个,其中,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一流专业1个、省特色品牌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类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

而所有的荣光,背后却是大量付出。巴志新说,“2019年开始负责学院全面工作以来,一度压力很大,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使学院更好的发展,保持领先地位。但此前已经有过更艰难的经历,自己也咬牙走过来了,所以即使难也并不畏惧。”

原来,工作不久后的巴志新为了让自己的知识能力能够满足教育合格本科生的要求,2005年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她的孩子在2006年底出生,2007年博士课题进入到重要的实验阶段,与此同时学校也进入评估工作的关键时期,而当时作为教研室主任的她负责两个专业的整理准备工作。

“白天正常给学生上课,下课了忙评估工作,下班回家照顾孩子,等孩子睡了开始写材料到半夜,周末或者平时能抽出空就去做博士课题实验,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巴志新说,也曾赌气跟家人说不想管了,但也仅仅是抱怨一下。“作为一名党员,责任心不允许我把学院的工作放在一边。所以,当时就逼了自己一把,后来博士读完了,学校评估也顺利通过。”

巴志新感慨,最忙碌的时间里,很感谢学院这个团结和谐的集体,给我关心和帮助。也很感谢家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孩子也很自立懂事,我不断充实自己,希望给孩子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7.jpg



“三尺讲台育桃李,我的初心未改”

18年前刚毕业的巴志新,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被贴这么多“标签”的院长,“其实我上学的时候就想做老师,到今天,最喜欢的身份也是老师,看到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而成长是最幸福的事。”

有这样的老师,学生一定感觉很幸运。而她的学生则悄悄表示:“巴老师的完美主义让我们人又爱又恨。”

巴志新坦言:“我可能有点强迫症,别说是论文了,哪怕是请假条,我都要求学生注意内容和格式规范,因为态度是最重要的。”在她看来,未来无论学生是选择科研继续深造还是去工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是必备的。

巴志新告诉记者,自己做了母亲以后,对于教书育人的理解更加深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没能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助力,辜负了家长的信任。

由于在领导岗位,巴志新有大量事务性工作,于是她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指导学生科创、给学生修改论文,微信、QQ、电话随时沟通。在她的“完美主义”之下,学生们也顶着“压力”迅速成长。她指导的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5篇,获省优毕业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优毕业论文团队1个,获得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培养研究生毕业5人,其中3人攻读博士,分别就读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于科研成果丰富、科研能力强,全部免试入学。5人中有4人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1名学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材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先导,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材料报国之志和报国之能的优秀人才,是我和同事们的事业、责任和幸福。”巴志新说。

 

 

 

 

 

 

 

本报记者 陶韬/ 刘成贺/

 


作者:陶韬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