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建言献策
【字体: 】 阅读次数:4915
关于构建海岸带生态碳增汇体系,助力江苏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建议
2021-09-26

 

关于构建海岸带生态碳增汇体系,助力江苏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建议

建 议 人: 连  宾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陈  扬 江苏省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工程师

           徐  敏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报送单位:江苏自然资源智库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重承诺,是统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江苏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偏煤,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达到9:1,与实现“碳中和”所需达到的“一九定律”(即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1:9左右)差距显著,碳减排压力巨大。自然资源治理是“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其实现的路径与效能。海洋海岸带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相较于林木具有更大的碳吸收速率,更高的储存密度以及更长的储存时间,具有广阔的碳增汇潜力,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海岸线长约954 km,其中淤泥质海岸线约占总长的93%,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厚,生物种类繁多。利用好江苏沿海资源富集的优势,深入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模式研究,进一步挖掘海岸带碳增汇潜能,可为推动江苏省“碳中和”目标实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创新途径与坚实保障。

一、构建海岸带生态碳增汇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全球气候治理关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碳中和”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基本逻辑是通过碳减排和碳捕获达到“排放=吸收”的数量平衡以及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相较于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碳汇,人们对于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捕获与封存能力认知相对较少。我省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的增汇潜力巨大,但由于基础研究缺失、传统认知偏颇等因素,海岸带生态系统是目前计算“碳失汇”的隐匿环节。探索构建生态优先的海岸带碳增汇体系可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新思路,成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与重要保障。

二是发展低碳经济新的着力点、落实海洋战略的必要手段。挖掘海岸带碳增汇潜力在积极服务保障国家减排义务的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已经出台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通过造林产生的森林碳汇已经进入国内外碳市场。海洋碳汇同样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碳增汇手段所减少的温室气体可经碳交易产生收益,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碳市场交易制度,提升海岸带生态服务价值,延伸海洋经济产业链,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力点与增长极。

三是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路径。一方面,生态优先的海岸带碳增汇体系的构建将在恢复盐沼滩涂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推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维护海岸带生态景观、促进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行使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海岸带碳增汇体系的构建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从空间结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出发,统筹考虑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与自然资源要素空间配置,服务支撑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建设,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实现路径。

二、江苏构建海岸带生态碳增汇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

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有关海岸带碳汇容量挖掘利用的研究仍有很多空白,缺乏顶层设计和研究基础,相关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明确的内涵及制度框架,缺少在当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要求下的相关政策引导与约束。海岸带资源碳汇本底不清,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缺少固碳潜能等相关内容;目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空间战略与专题研究也未明确涉及海岸带碳汇相关工作,国土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碳汇体系构建二者未能有效衔接;相关利益权责主体界定缺少明晰的法律法规支撑与约束,《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现有法规虽规定海域使用权和所有权制度,但对于沿海地区碳排放、碳交易中的权利与利益问题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海岸带碳汇与海岸带、滨海湿地、沿海滩涂的使用密不可分,但又应该与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有所区分,相关项目开展以及碳汇交易活动极易引发新的矛盾与利益冲突。

(二)海岸带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治理难题

近30年来,在“海上苏东”“沿海开发”“海洋强省”等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下,海洋经济己经成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工农业生产和滩涂围垦作业带来的污染危害日益凸显,特别是大规模的围海造地与掠夺式的围垦使得江苏沿海原始盐生植被锐减,滩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海岸带环境污染加剧近海富营养化程度,并引发赤潮、浒苔等生态危害。江苏省海岸带滩涂湿地95.7%的土壤含盐量在4‰以上,盐碱化土壤通气性差、容重高、微生物活性差、饱和导水率低、毛细作用强等特点加剧了表层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海岸带土地生产力和作物生长,造成滨海生态环境脆弱,使得单纯的用生物改良滨海盐碱地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对海岸带生态碳增汇系统的构建造成阻碍,又体现出完善相关创新技术体系,构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植被生物群落的重要价值。

(三)支撑海岸带碳增汇体系构建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一是与陆地碳汇相比,对于海洋海岸带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和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海洋海岸带碳汇的衡量和标准化尚不成熟,缺少系统的海岸带碳汇计算与核查理论、监测指标、专门的观测和评估体系,难以做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二是海岸带碳增汇体系构建没有足够的经验,且缺乏数据支撑,相关技术应用也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地形、气候、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植物组合以及人为活动影响等原因产生的扰动,在江苏海岸带构建高效固碳生物体系仍需进行大量实验及调查,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牵引与技术支持。三是资金与社会资源参与度不足,社会参与构建海岸带碳增汇系统的意愿不强。碳汇在中国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国家层面缺乏全国性的海洋海岸带生态补偿机制,仅有部分地方性规章和技术规范;缺乏持续共赢的海岸带碳增汇投融资和收益回报机制,缺乏鼓励性、引导性政策以及标准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

三、关于江苏构建海岸带生态碳增汇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本原则与框架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要求,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针对江苏海岸带滨海滩涂盐碱地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基于盐碱土改良和矿物风化固碳理论的研究基础,充分发挥树、草、微生物和土壤矿物的相互作用,因地制宜构建江苏海岸带林-草-菌-矿复合的碳增汇体系,科学展布框架格局、设计碳增汇技术工程,改良海岸带土壤,净化生态环境,增强碳捕获能力,改善滨海生态景观风貌,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推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工程构想

通过研究海岸带盐碱地生态系统碳的界面过程、迁移转化及关键影响因素,构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植被生物群落,探索构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植物-微生物-土壤复合碳增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海岸带植被群落设置。针对江苏海岸带从南到北不同的区域气候特征,按照海岸到陆地方向,依次设置草本、灌木、乔木群落,同时设置草本与灌木、灌木与乔木过渡带群落。二是盐碱土改良。在植被种植前,经外源添加特定盐碱土改性材料(课题组研制)进行土壤改良,并逐步形成乔木(外生菌根菌)-灌木(内生菌根菌)-耐盐草本-微生物复合的生态友好型海岸带生境。三是构建林-草-菌-矿协同的高效固碳生物体系。通过选取不同种类的耐盐植物及其组合,调控宿主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增进植物对土壤难溶性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促使树木加快生长,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同时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碳更多向地下输送,促进植物根际环境中共生及伴生微生物生长,有效利用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促进对土壤特定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以帮助实现低分压二氧化碳条件下的碳酸盐化固定。逐步引入具有多种菌根真菌的多个耐盐树种,形成高效固碳耐盐植被类群,促进海岸带的地上光合碳汇和地下风化碳汇同步增加,使得部分钙镁和重碳酸根离子被及时输送到临近海区形成碳酸盐,多层次、多途径、立体化利用自然驱动力实现海岸带的碳捕获和封存,并逐步改善海岸带土质肥力,绿化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滨海景观带。

(三)具体举措

一是建立完善与海岸带保护相衔接的配套政策。政策支持是实施在海岸带构建植物-微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高效固碳生物体系的基本条件。科学制定海岸带碳增汇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家、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规划体系中。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并与其他规划充分衔接。建立健全海岸带碳储备交易制度,结合试点工作探索海岸带碳交易试产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并与全国碳市场构建相衔接。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碳汇监管考核体系,完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及时纠偏及优化调整,确保与海岸带保护相衔接的各项碳增汇政策举措高效落实。将海岸带的“碳达峰、碳中和”效益纳入海岸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中,推进海岸带高效固碳生物体系工程的实施。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科学研究和监测。扎实的政策与技术研究是保障海岸带碳增汇体系构建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基础。建议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相关政策、相关技术研究及生态监测体系构建等。整合现有科研及监测资源,构建包括海岸带保护、土地利用和遥感检测一体化的海岸带生态监测体系,明确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状况与碳增汇潜力,为省域范围内海岸带碳汇的测算提供统一可比、数据可靠、口径一致的第三方监测数据。

三是选取典型区域开展试点工作。由于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受地形、气候、区域位置、植物组合以及人为活动影响,在构建统一海岸带生态碳汇体系前应首先选取典型区域,依托海洋工程生态修复资金、国家及地方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等,围绕宜居物种选择、不同生物组合、碳汇测算、交易监管等内容,设立开展生物群落构建及碳汇测算试点项目,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固碳生物体系、技术标准及政策体系,在省域乃至全国范围逐步推广,推进构建植物-微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高效生物固碳体系。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相关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学、海岸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地球化学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学科技术融合支撑,构建包含海岸带区域土地评价、生态监测与评价、生物固碳机制与增汇途径、生物量与碳汇测算、碳汇市场评估等多项内容的与海岸带保护修复相衔接的碳汇相关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建立海岸带碳增汇网络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设。

五是发挥江苏生态资源优势,协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利用和发挥好江苏海岸带生态禀赋的天然优势,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要求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的总体目标,统筹协调江苏省海岸带闲置土地利用与生态碳汇体系构建,建立功能齐全、科学有效、布局合理、管理有序、效益良好的生态型海岸带,促进江苏沿海城市的全域环境保护和质量建设,与城乡发展、产业转移等工作衔接,促进江苏全域海岸带国土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优化提升,保障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侯飞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