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建言献策
【字体: 】 阅读次数:5476
关于促进我省科技工作者踊跃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2020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专项调查的研究
2021-09-26

 

关于促进我省科技工作者踊跃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2020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专项调查的研究

 

建 议 人:李荣志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

叶宸辰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翁章好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主管

报送单位: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省委娄勤俭书记在省科协十大上也指出,科技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创新羁绊,就消除什么样的瓶颈障碍;科技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创新需求,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供给;科技工作者有多大的创新梦想,就搭建多大的干事平台。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于2020年12月实施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状况专项调查,以期通过实证调查,寻求促进我省科技工作者踊跃创新创业之策。

一、我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状况和主要问题

(一)我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动力较足,但省内创新环境仍有优化空间。调查显示,89.1%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项目。我省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的主要内在动力是完善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占49.8%),主要外在动力是国家“双创”政策营造出的创新氛围(占31.5%)。

但在创新环境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制度中仍存在创新羁绊。我省科技工作者反映:一是创新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如奖励、晋升、职称评定等不完善(占47.3%);二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占38.2%);三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占36.8%)。其二,对创新文化环境的评价相对较低。我省科技工作者对创新文化环境持负面评价的比例,比对创新软环境、人才培养、创新政策方面的负面评价比例,高出4到5个百分点。其中,41.5%认为省内宽容失败氛围不够好;41.3%对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的现状不满意;42.9%对挑战学术权威氛围持负面评价。其三,内部和外部组织因素都会影响科技创新。外部因素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新信息(占48.7%)和外界合作渠道(占32.5%)。内部因素的主要问题则是缺少技术带头人(占31.5%)和创新战略规划(占30.9%)。

(二)我省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不高,受到各种顾虑和困难的羁绊。调查显示,近三年有创业经历或以技术成果入股形式参与公司运营的科技工作者占14.5%;但64.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没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意愿的群体中,已经开始创业比例为10.1%。

科技工作者反映:其一,离岗创业的最大顾虑是岗位不保留。离岗创业的顾虑集中在岗位权益方面,包括创业后岗位不保留(占63.4%)、待遇降低(占47.2%)、影响职务职称晋升(占38%)。不同单位类型的科技工作者,顾虑的方面不同。相较而言,在学校、科研院所工作的人更担心岗位不保留;在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人更担心待遇降低。其二,创业困难集中在管理、市场和资金方面。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创业阻碍是缺乏管理经验(占62.4%)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占43.9%);外部阻碍则是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占58.7%)和融资难度大(占57.9%)。

二、阻碍我省科技工作者踊跃创新创业的主要原因

(一)创新政策宣贯不足。近年来我省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创新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到位、解读不深入等问题。调查显示,43%的科技工作者对我省创新政策不了解。近三年有创业经历的科技工作者中,95.5%未享受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92.9%未享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税收优惠,91.1%未享受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90.2%未享受银行贷款利息优惠,85.7%未享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补助或贴息。

(二)科技创业门槛不低。其一,科研成果市场化过程存在需求目标难达成的问题。42.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41.1%认为科技成果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达成交易难。其二,科技成果技术含量越高,落地转化难度越大,成果升级难度越大。市场更新速度往往比技术迭代速度快,因此需要一支稳定的专业研发团队加以应对,但一般企业难以做到。其三,创业除了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合格的创业能力。这其中包括商业思维、行业经验、管理能力、抗压心理等综合素质。调查中30.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缺乏整合协调能力会阻碍科技成果转化。

(三)创新创业环境的资源联动性不足。其一是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不强。我省93.8%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省内,落地于长三角其他区域约5%,极少落地于国内外其他地区。其二是从创新研发到市场应用存在中间环节的衔接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配套措施不健全的情况,48.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缺少完备的研究辅助人员,37.3%认为是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35.8%认为是缺少仪器设备。

(四)激发创新创业的外部动力相对不足。调查显示,绩效考核制度最能影响我省科技工作者科研积极性,但47.9%认为单位薪酬绩效管理存在不足。科研人员反映:考核评价没有明确创新创业贡献计算细则,正向激励不足,尽职免责制度不健全;并且在考评制度改革转型阶段,新的实施细则未出台,暂时维持老办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未得到根本破除,工作目标反而模糊了。

三、关于促进我省科技工作者踊跃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我省“减负行动2.0”政策的宣贯及执行监督力度。2021年4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实施“减负行动2.0,合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政策获得感。建议一是组织开展减负行动专项专场政策宣贯。由各市科技局牵头,组织本市各区开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的专场宣贯会。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分析、实际经验交流等方式传达政策,扫除政策落实的盲点疑点。二是开设科技服务监督热线。目前,上海市已开通全国第一个综合类科技服务热线,建立一门式受理科技政策、行政审批、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业务事项的咨询、建议和投诉的科技政务服务窗口。我省可以借鉴经验,抓紧研究建立科技工作者诉求和意见受理的快速反应机制。三是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对“7+4”专项行动要开展阶段评估。综合运用自评自查、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掌握一线科技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状况,反映呼声。建立整改问题清单、整改措施清单、整改责任清单的“三单制度”,运用好评估结果,及时纠正执行偏差,推动政策有效落地。

(二)加大探索我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一是打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学研江苏模式。立足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的产学研一体化经验,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产学研模式。例如,清华深研院以多项专利技术入股,注册成立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运用公司+联盟模式,公司解决知识产权运作、技术成果转化、检测评估、人才培训、企业孵化等问题,联盟解决关键技术、突破前沿技术、完成技术转移扩散、促进首次商业化、标准制定等事务。二是大力培养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服务人才,打造一支懂技术、懂转化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可以采用“试点+推广”模式组织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可以在省内相关高校和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组织技术经理人培训班的基础上,由各市科技局及相关部门组织各地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人才的社会化培训工作。省人社厅可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科技服务人才职业资格认定方案和管理办法等政策条例,制定激励保障措施,规范我省科技服务人才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发展,引进科技服务人才。三是完善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机制。大力鼓励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为主营业务的中介机构进驻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重点吸纳从事法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技术经纪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的企业。进一步基于平台资源,探索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机制。依照创新主体现实需求,灵活集成资源要素,提供科技服务打包购买方案。

(三)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保障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着手筹划《“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工作手册》编制工作。全面梳理成果转化环节易发频发的风险点,列出追责、免责情形,理出“履职清单”。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列出“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明确不能做的事情,形成自检清单,一定程度上给予整改自主性。二是开通成果转化职称绿色通道。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等设立专职从事成果转化的创新型岗位,主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直接转化收益达到相应规定要求的,可以不受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任职资格等限制,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破格评聘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科技人员,不受岗位和职位数量的限制。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专业化系统化指导。建立“青年人才—银龄专家”创新创业专项计划。各市统筹“银龄行动”专家资源,主动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公开专家库。各高校院所整理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困难清单”,匹配相应领域的专家进驻创新创业团队,充分调动“银龄行动”专家在科研指导、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侯飞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