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化改革
【字体: 】 阅读次数:1934
“四链”相融共生促发展
2023-02-02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39位,连续4年入选全球科创中心百强城市,创新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

一、“四链”融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一 ) 聚焦创新链,全要素资源融合

推动营生态、建载体、强服务协同发力,促进创新、产业、人才融合贯通,挖掘创新价值潜力,助推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搭建高能级创新载体,激发持续创新动能。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式挂牌,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投入运行,核心区域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中科院成都分院在科学城投入使用,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打造“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相关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表扬。举办“创业天府 ·菁蓉汇”等各类双创活动超200场,引入创新团队和人才782个,在孵企业超1万个。构建“城市机会清单+创新应用实验室+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示范应用场景”全周期孵化机制,累计支持创新应用实验室等项目127个。多项“双创”指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被誉为中国双创“第四城”。

三是线上线下集成发展,构建“保姆式”服务体系。推动“科创中国”和“天府科技云”双平台共建共享,构建1个市级中心和22个区(市)县分中心的线上服务网络,塑造专业服务机构执行、专业“保姆”服务、专家服务团支撑的“保姆式”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底,双平台共累计注册科技工作者30余万名,遴选入库金融、财税等专业服务机构300余家,开展服务16000余单,科技供需实现100%对接。

(二) 围绕产业链,全产业链通赋能

以产业精准画像为牵引,发挥学会专业属性与产业细分领域精准耦合优势,创新会地合作机制,营造产业链上下游互通、左右岸相融生态,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一是聚焦成果转化全周期,助力主导产业强链。结合主导产业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协同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推动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在双流区建立全国第二个实体概念验证机构——“科创中国·成 都电子信息概念验证中心”,完成概念验证项目12项,落地孵化可熟化项目3项。联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在青白江区打造全国首个面向“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落地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个,成功孵化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联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等在新津区共建“科创中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搭建科研设备共享、技术交流等平台3个,推动会地院校企合作共赢。联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电子科技大学等在温江区共建“科创中国·脑科学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筹建类脑智能研究等创新中心5个,助力打造脑科学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增长点。

二是打通科创资源供需渠道,推动重点产业补链。紧扣重点产业区域布局,精准配置可供资源。推动崇州市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等共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乡村振兴联合体百县千村工程”试点城市,深化道明竹编等非遗传承保护与综合利用;邛崃市与中国作物学会、四川农业大学等协同举办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筹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联合实验室”;郫都区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办世界川菜大会,助力打造“国际美食之都”,擦亮“郫县豆瓣”金字招牌,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助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注重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延链。秉持以会聚才、以才兴业、以业强市理念,推动重点产业与品牌展会实现融合共进。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科幻大会等400多场国际国内高能级活动近年相继落地成都。武侯区引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科创中国”天府大道科创走廊产业科技服务团,探索建立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锦江区与成都中广电泛应用产业研究院协同打造天府智慧金融联合实验室,引导金融科技和信息安全领域头部公司项目落地产业功能区。

( 三 ) 盘活资金链,全方位强化供给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强化资金有效对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积极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全方位强化科技创新资金供给。

一是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保障作用。明确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确保财政科技投入3年内翻一番,并针对功能性综合服务平台、龙头企业整合协同创新等项目给予100万元至2000万元的财政资助。2021年市级财政科技支出99.4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

二是进一步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科创贷”金融产品,联合20多家银行、9个区 ( 市 ) 县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帮助2700余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200多亿元,全市科创板过会企业超八成获得过“科创贷”支持。创新开发“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组合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0.85亿元,联合创投机构等共同出资设立7支天使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企业16家,其中两家企业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 四 ) 夯实人才链,全体系场景支撑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多层次、多能级人才智力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引智-孵化-再成长”发展格局,进一步释放新时代人才领跑作用。

一是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顶尖人才引用“加速器”。

创设“基层登记备案、市级认定、分级择优奖补”的新型院士(专 家 ) 创新工作站建站新模式,累计建站239家,先后引入75位两院院士和781位专家,累计开展研发项目1233项。率先在成都高新区开展“揭榜挂帅”岷山行动计划,共11个团队成功揭榜,聚集产业专家、技术专家等各类人才260人,以开放式创新形式激发人才潜能,加快科技进步领军人才培育。

二是构建海智创新服务体系,拓展海外引才多元渠道。创新打造“海智离岸创新服务中心+海智基地、区域中心+海智工作站”网络,成立市级海智创新服务中心,在产业功能区创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3个,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成都海智离岸创新人才服务中心1个,在科技企业建立成都海智基地工作站36个,筹建京津冀、长三角区域性成都海智离岸创新人才服务中心,盘活一批覆盖美欧日韩创新资源富集地的海外离岸站点。截至目前,聚合天府海智专家529人,促成多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及项目落地成都,对接国际知名科技企业50余家,举办德国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技术路演等活动11场,累计收集国际创新项目200余个。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洼地”。注重本土人才推荐选拔,推出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人选144名。依托全国学会开展人才画像,探索编制《全球农作物种业人才图谱》《全球新材料产业人才图谱》等重点产业全球人才图谱。截至今年年初,成都人才总量达587.58万人,其中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荣获《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奖、“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二、改革经验启示

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宗旨,全境域、全产业、全要素、全体系高度协同,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探索“科创中国”成都路径,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创中国”成都经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靶向发力,营造政策保障好、会商机制全、目标任务明的发展环境,全境域推动试点。二是聚焦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建圈破局,强链补链延链融合,全产业协调发展。三是搭建新场景,发展新载体,强化科创资源共创共享,全要素竞相赋能。四是聚力主业,强基固本,全新构建会地联合创新、海智离岸创新、院士专家创新三大赛道,全体系服务精准匹配。

作者: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
责任编辑: 何佳雯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