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既是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又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一连续政策部署,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有机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江苏是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农业科研成果丰硕,农业产业经济活跃,科技小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江苏科技小院的发展,得益于政策与行动、科技与产业、科研与推广、高校与地方的“四融合”模式。
政策与措施融合 开展因地制宜的“顶层设计”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能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引发社会热烈反响。科技小院因此进入大众视野,被更多人所熟知。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小院建设工作,连续两年省委一号文件都对科技小院工作提出要求。江苏省科协积极探索科技小院的本土化实践,广泛动员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区域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等需求,精准对接农业科技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小院创建工作。从2019年开始,我省已授牌建立94家科技小院,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60家。
在科技小院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发展难题。2023年6月,省科协组织专家开展基层调研,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张洪程、张佳宝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省农技协理事长常有宏等专家联名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强科技小院建设促进江苏全面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建议的主要内容为:加强领导,集聚资源力量打造江苏品牌;强化协同,努力打造一批江苏特色的科技小院典型样板;创新模式,促进农业高层次人才发展;健全机制,保障科技小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江苏全面乡村振兴。
很快,这份沉甸甸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紧接着,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与省科协主动衔接,进一步加强工作研究,形成具体工作方案。
为让科技小院进一步发挥作用,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2024年9月,省科协印发《江苏省科技小院管理办法》。11月,省科协认定60家省级科技小院,打通国家级申报通道,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各地支持政策不断出台,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小院建设工作,如南京市江宁区科协设立“科技小院”专项奖补资金,支持本区各有关单位围绕科技小院建设开展科技兴农工作。
目前,江苏科技小院已覆盖奶牛、大闸蟹、龙虾养殖,水稻、茶叶、甘薯、西瓜种植等众多农业领域。其中,94家科技小院的驻院指导老师有581人,累计驻院研究生618人,培训农民28127人次,田间试验示范基地507个,田间试验示范面积24619亩,推广新技术281项,举办展览、宣传等科普活动场次362场。随着建设成效的不断显现,我省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新的有效抓手。预计到2030年,我省将建成200个省级科技小院。
科技与产业融合 筑造扎根乡村的“创新堡垒”
科技与产业融合是江苏科技小院加速发展的核心。江苏科技小院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攻关。
近年来,江苏科技小院建设紧扣地方产业,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自上而下”模式,转变为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扣农民生产问题设置科研选题,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江苏科技小院最鲜明的特色。
在省科协支持下,各科技小院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助力产业发展,致力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小院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张绍铃院士(右一)指导科技小院科研人员开展研究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张绍铃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江苏湖熟梨科技小院让中国梨“甜在心头”更“富在田间”。小院不仅配备了省级标准化梨园、实验室、专家及学生宿舍和冷库等先进设施,还引进了来自26个国家的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和多种世界先进的种植模式。团队中的研究生在小院中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包括梨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与利用、梨新优品种的培育、梨新型栽培模式、梨产业新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等方向。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湖熟当地多名种植户加入梨树种植产业,进一步壮大了当地梨产业,带领周边乡亲们全面致富。

江苏海安蚕桑科技小院助力蚕农增收
在海安市,由江苏科技大学李木旺教授牵头建立的江苏海安桑蚕科技小院,率先打造“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科技小院”的“鑫缘模式”,创建桑蚕茧丝产业化联合体,成为我国茧丝绸行业新的样板。桑蚕科技小院在江苏、广西、安徽、江西、陕西等重点蚕区建立基地,带动40万亩桑园建设、30万户蚕农增收、50多家丝绸企业发展和5万名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科研与推广融合 成为农民信赖的“科技保姆”
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是农技推广的最终目的。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常年驻点,面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企业等开展持续性、常态化的各类技术培训。科研人员通过田间课堂、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手把手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将科研与推广融合,已成为农民信赖的“科技保姆”。如今省内的科技小院正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让农业新技术更多地惠及农民。

首席专家杨章平教授带领团队和研究生进驻科技小院驻场开展科技实验
扬州大学杨章平教授在江苏泗洪建立奶牛科技小院,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综合优势,帮基层破解在生产一线遇到的技术难题。研究生通过科技小院作为一线技术人员开展农技培训,在农业技术示范和生产活动中发现、研究并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学校-基地-乡村”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目前技术推广总规模达5.5万头奶牛以上,成年母牛年平均产奶量增加500kg,泌乳奶牛头均增加产值和利润分别达2000元和500元以上,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下降40%,提高了奶牛生产效率,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减少了牧场抗生素的使用,提高了原料奶质量。

江苏东台西瓜科技小院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东台地处沿海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这对西瓜种植极为不利。此外,西瓜不能连续在同一地块上自根苗种植,且育苗过程中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东台建立西瓜科技小院后,指导专家路绪强副研究员和入驻研究生团队,发现利用当地主导产业甜叶菊的加工副产品——甜叶菊渣进行土壤改良效果显著。通过甜叶菊渣处理多年连作障碍的土壤,土壤含盐量从1.824%降低到0.58%,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枯萎病发病率从71.34%降低到3.2%。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东台西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的可能,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延伸了甜叶菊产业链,提高了其综合利用率,实现了西瓜与甜叶菊两大支柱产业的深度融合。研究生孔伟康入驻小院期间,年均工作日超过280天,针对关键技术开展示范培训,累计开展培训10场次,培训农民500余人次,田间试验示范面积常年保持在20亩以上,技术辐射面积已达上万亩。通过培训和示范,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从源头上对西瓜病害进行防控检测,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西瓜品质和产量,实现了增收致富。
高校与地方融合 建成一体化的“创新链条”
近年来,江苏科技小院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实现了高校与地方的深度融合。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江苏科技小院,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实战阵地,让青年人才在田间深造与成长,为科技助农注入青春活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新农人。

如皋水稻科技小院入选国家首批支持建设名单
以南京农业大学郭世伟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2010年正式运行以来,已累计开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稻-麦区畜禽有机肥培肥利用和稳产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江苏、安徽水旱轮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集成及示范”、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研究,联合如皋农技推广部门,为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及肥料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累计推广水稻种植100余万亩,培训3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秀才”。每年常驻研究生3名以上,每人每年在站时间超200天,近几年发表研究论文10篇,承担国家及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博士生开展科研工作
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黄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联合丁集镇、淮安市恒晟达农业科技公司组建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在首席专家陈学好教授带领下,聚焦丁集黄瓜产业问题,凝聚黄瓜研究前沿成果,以新品种、新技术为抓手并涵育新文化、培养新农人,建立起“选育+科普+推广+互助”的全周期兴农服务链,形成了“高校+政府+产业+农户”“四维联动”的高效服务模式。
在黄瓜小院里,博士研究生宿莉把黄瓜作为专业研究方向,在100多天的黄瓜生长周期里,全程参与到播种、定植、授粉、收瓜等各个环节,致力于黄瓜品种改良,优化栽培过程。小院师生年均200余天在基地“自找苦吃”,年入驻硕博研究生和园艺专业本科生30余名,为当地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
不仅如此,从前年开始,科技小院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到淮阴区科技镇长团挂职,重点服务黄瓜产业发展。2024年10月,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调研黄瓜科技小院时对小院建设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肯定,对黄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工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持续深化建设 培育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江苏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将继续深化科技小院建设,培育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江苏省科协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围绕8个千亿级农业产业,结合各地关于建设科技小院需求,组织专家开展多场科技小院专题调研,为科技小院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宣传、推介等服务。
在政策支持方面,计划对2024年命名的部分科技小院给予经费支持,评选2025年江苏科技小院。结合全国科普月、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农技协联合行动等,组织开展科技小院成果展,建设科技小院网络展示平台,培育新农人网络直播团队,以专题网页、直播等形式,全面宣传展示科技小院建设成效、科技成果和团队风采。
在协作机制方面,以各地农业主导产业需求为导向,省科协将联合相关部门,跨部门、跨区域建立联合协作机制,在全省布局科技小院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更多支持政策的出台、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的科技小院将在江苏落地生根,覆盖到江苏更多的农业主产区,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小院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把课堂学习、乡村实践、产业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未来,江苏科技小院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力量。